- 发布日期:2025-10-17 19:17 点击次数:127
本文转自:三峡日报
杨春艳
中秋国庆叠加,宜昌旅游热度攀升。据媒体报道,10月2日至7日的“两坝一峡”游船产品早在一周前就已售罄,而三峡机场假期预计运送旅客9万人次。涌动的客流既是机遇,也是城市治理的一场“大考”。城市不仅要有景区的“面子”,更要有治理的“里子”与文化的“底子”。
“走得顺、住得舒、吃得好、玩得爽”是游客最朴素的期待,也是城市治理的试金石。面对黄金周客流,我们不能仅靠节前的设施安全、诚信经营、停车管理预案,更需节中实时监控与动态调度。交通上借助大数据预判拥堵情况,增开旅游专线,让“智慧停车”引导系统高效运转。在餐饮与景区服务上,建立有效的客流疏导分流机制,当核心景区接近饱和时,及时将游客引流至周边景区,平衡体验与安全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恰恰是游客满意度的“关键变量”,应以“绣花功夫”让游客感受“宜昌温度”。
当前,长江沿线各大城市纷纷大打“山水”牌,易导致旅游同质化带来的品牌特性缺失。游客来此,不仅是看山水,更是为了感受三峡文化。若行程都是“特种兵式”打卡,体验便没有记忆深度,宜昌应当思考如何将水电文化、屈原文化、昭君文化、三国文化、移民文化、土家文化融入旅游场景,让游客在特定空间“穿越”到楚辞的意境中,而不是在展馆里读史、在雕塑前合影。文化的深度决定了产品的魅力,当游客带走山水的照片,更带走对文化的认同时,文化旅游便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价值。
除了打卡地标景点,独具特色的美食、小众的人文景点同样是游客背上行囊的理由。宜昌散落着大量未被充分开发的人文宝藏,如枝江江口古镇、古老背码头、长阳向日岭村等,它们亟待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再通过主题线路将这些“珍珠”串联成线,让游客在山水之外,找到更多停留的理由与心动的瞬间。
要留住游客的心,先留住游客的胃。将长江肥鱼、抬格子、鲊广椒、合渣等美食搬进小众景区餐厅,搭配巴山舞等民俗表演,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巴楚风情,让舌尖上的乡愁成为游客最温暖的记忆。
宜昌的山水底色足够亮丽,但我们不能躺在自然的馈赠上吃老本,这个黄金周,我们期待宜昌用城市治理的“里子”赋能风光的“面子”,让管理的“锐度”、服务的“温度”、文化的“深度”、产品的“广度”换来游客的满意度。